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

是公共電視還是娛樂公司?

這篇是補充上一篇的文章

我們今天開一家動畫公司,到底定位是什麼?現在我看到很多台灣的動畫公司都把自己當成英國的BBC在思考,總是想要有一番偉大的作為,所以製作出來的影片,特別是影集,大多是教育意味非常濃厚,而娛樂性不足,要想到你並沒有政府補助,完全是靠拍片收入在支撐公司,所以定位在公共電視那種正經八百的拍片思惟就會很危險,應該把動畫人搞怪的創意細胞喚醒,以娛樂為主教育為輔,才能打入市場。

而雖然公共電視是部份國家經營,但美國的公視還是在角色創造方面非常成功,他們的芝麻街已經是美國文化象徵,政府每年撥給20億美元預算,而公視也扮演著監督批判政府的角色,因此也得罪一些政要,使得一些眾議員想要把美國公視取消補助加以民營化時(以封住公視的監督大嘴巴),公共電視卻派出他們的大明星「大嘴鳥」上街,以一副無辜的表情呼喊著「為什麼他們要把我殺了?」於是引起社會公憤,然後那些反公視的眾議員竟都落選了。
公視的定位很複雜,總有一些政治角力在背後,但是娛樂大眾這一件事,還是決定著公視的未來,像「水果奶奶」就是支撐公視繼續走下去的支柱。我形容台灣動畫公司長得像公共電視是誇張了一些,但不夠娛樂、太嚴肅、太刻板、太不歡樂倒是有一些吧?

然而,即使不是以商業營運為主的公視,都必須藉助角色塑造來娛樂大眾,更何況一般的動畫公司?如果沒有成功的卡通明星台柱支撐,就會很危險,也就是說一家動畫公司要以娛樂大眾為主要思惟,那麼娛樂大眾的工具,當然就是角色明星,即使是一家電影公司能賺大錢的法寶之一也是靠明星演員。

一家動畫公司不能光靠賣故事來支撐,我認為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卡通明星,用這些明星來說故事,現階段已經在做的動畫公司像「嚴小妹」「姆姆抱抱」「超毛星」「卡滋幫」「阿貴」....等都是很棒的設計,但明星要成功,就要藉助故事了,而故事要成功,話說回來,娛樂性還是要夠,我們也不能說公共電視完全沒娛樂性,但教育味道還是較為濃厚,如果比例上公視節目教育是70%而娛樂是30%的話,那動畫公司的教育是不是應該30%就好,然後娛樂重一點。韓國的例子還是可以拿來作研究,例如「呆呆熊」就是講呆的故事,但你不需要講如何不呆,你只需要講這熊有多號呆,觀眾就會知道什麼是不呆,以「呆」來塑造明星,就連祖師爺迪士尼也是信受奉行,迪士尼的可愛明星總有一些呆,呆得可愛,呆得讓人想一直看下去,這是人的補償心理,我說我們的台灣動畫明星都太明俐了,動畫師很用心想直接要用設計來畫出可愛,我認為不如用「號呆」來形塑他的口愛吧!

用「呆」的概念來教育,是不是比直接用「你要如何如何」來作教育,更具娛樂性?

「湯姆與傑利」我在宏廣時曾經畫過,它也是奉行「號呆哲學」一份子,但這「呆」卻付出慘痛代價,往往老鼠以暴力收場,台灣動畫師肯定不敢碰暴力議題,但我告訴你,「呆和暴力」卻為美國卡通公司賺進大把銀子,有時候我想,對於那些弱勢的族群,或是曾被霸凌的人而言,看到壞壞貓被老鼠整得不成個貓樣,在哈哈大笑之餘,他也可能補償了自己被霸凌的不愉快經驗。

中國卡通當紅炸子雞「灰太狼」的號呆又加上怕老婆性格,簡直迷死觀眾,甚至有順口溜說「嫁人要嫁灰太狼,做人要學喜羊羊」灰太狼的成功不是因為牠的明俐,而是牠超級號呆!

我的意思是說,角色有一些缺憾 (有一些呆、有一些壞、幫倒忙、熱心過頭、聰明反被聰明誤、....等 ) 而帶來的各種笑場,不也是娛樂效果嗎?
但如果你非要一個完美角色也行,最好身邊跟著一個拖油瓶,老是在破壞主角的完美。

娛樂的定義是什麼?這是一門大學問,「滿足好奇心」是娛樂,「看壞人被整」是娛樂,「和心目中英雄一起打擊壞蛋」也是娛樂,娛樂別人之前,要先用自己的同理心去看世間,我為什麼喜歡看卡通?不是因為它教我兄友弟恭、敦親睦鄰,而是它帶給我我歡樂,這就是娛樂公司的定義。

為什麼人們會支持「大嘴鳥」?因為它帶給大家歡樂!

但是動畫公司是要靠教育別人賺錢?還是靠娛樂大眾賺錢?然後,是靠製作需要高技術、高資本(甚至很難控制成本,而且有賭注意味)的長片賺錢?還是先製作大量低成本影集,強力轟炸市場,佔領市場取得商品優勢賺錢?
如果,你有五千萬資金,你要如何決定方向?是一次性決生死去製作一部長片?還是製作52部甚至100部影集以上以強調設計風和高娛樂性可狂轟、攻佔市場?這是很重要的思維!

現在,回過來說,動畫如果當作是商品的話,當然就應該推出可以娛樂大眾的商品,那台灣動畫公司就要懂得動畫商品如何娛樂大眾,而非教育大眾,以前宏廣公司做加工片多年,應該很熟悉動畫商品才對,其實不然,宏廣一直用藝術和設計看待動畫,對動畫商品化不夠深入研究,如果她能明白動畫商品的娛樂性特色,就不會拍出一堆上不了市場的作品 ,不見得是技術問題,而是太不了解娛樂,說藝術又不夠藝術,要風格又看不出風格 ( 加工片風格),不上不下,雖然有搞笑但太粗俗,既不幽默也不感人,說教育又太空洞,以「紅孩兒」來看,整部戲充斥著低俗不恰當的對話,當張力段落出現時,又頻頻自我抵消,製作的後段,明顯看出趕工的潦草痕跡,和蜘蛛精戰鬥的高潮戲,可能已經沒力氣畫了,白白喪失精彩的結尾,而更糟的是配音更是一大敗筆(如台灣國語和通俗語言及英文摻雜的濫用),你會讓觀眾覺得他們都是玩假的,因為緊要關頭也要來個不三不四的對話......,凡此種種奇怪現象,就是宏廣自製片失敗的原因之一 (可憐投資了好幾個億都付諸流水,有些作品連上映都沒有 )。

好!那如果一家動畫公司想要一魚兩吃,兼顧教育和娛樂時,這樣會發生什麼事?
我預估會造成人財兩失,為什麼?道理很簡單,因為你想要娛樂時就會想到也要加入一些教育,反過來亦然,所以你的教育就不敢太教育,娛樂時又因為想要教育,所以就不敢太娛樂,因為你想50/50,結果一定失敗,所以前面我才會提議30/70的觀念,因為你不是公共電視,你是以娛樂大眾為主的公司,只有娛樂大眾才容易賺到錢,教育雖然重要,但動畫有動畫的教育方法,一定要掌握。

應該說,商業片還是以娛樂大眾為主要概念去發想,然後再加入次要的訴求。

另外,動畫影集和動畫長片的企劃是大不同,影集走的是娛樂性中加入一些延續性強的道理(不能單集去考量,每一集都要讓觀眾既滿足又期待下一集),但長片則可以在娛樂中也要加入動人的元素(當然藝術性也很重要),不能光是娛樂,觀眾要看角色如何講吸引人的故事,思惟模式和影集是不同的(長片肯定要讓觀眾一次性滿足所有的期待)。

娛樂性不只是在故事內容,更包含視覺經營和感官享受,如「馴龍高手」、「工夫熊貓」....中的鏡頭感、戰鬥動作、驚人的場景等,心靈方面的滿足也是一種娛樂,如愛情、友誼、師徒情誼、不分種族的親情(鴨子和熊貓的父子情)......等,從感官到心靈,裡外滿足觀眾,這當然需要高度技術、龐大資金、堅強的團隊才能辦到,所以國內動畫公司喜歡拍長片,我覺得應該要更謹慎行事。

娛樂業的兩個重要兄弟就是「漫畫」和「動畫」,兩者相輔相成,然而台灣動畫業經營的困境另一原因就是「漫畫」的長久不振,因為由暢銷漫畫改編成動畫是最快的管道,畢竟漫畫的思惟最接近動畫,比文學作品還要直接,但大家都知道台灣漫畫業的狀況,所以動畫業只能孤單奮鬥了。

台灣眼前幾家動畫公司已經推出自己的角色明星,這是好的開始,但我覺得有點有氣無力,我覺得應該找對閱聽觀眾族群,針對他們喜歡的事情設計故事,用他們的語言講他們的話(他們才會談論你的動畫),關心他們的生活,和他們在一起,傳播能力最強的族群是哪一個?我想應該不是幼兒,而是青少年,所以大多數卡通都是以青少年為主,他們語言能力成熟,可以表達主見看法,會討論故事內容,也會主動要求參與相關活動,所以以青少年為主戰場,應該會是不錯的思惟,青少年可以成功,成人市場自然垂手可得,但是目前大多數台灣動畫還是太偏幼兒,以前宏廣製作的錄影帶9集的「小和尚」就是給幼兒看,結果販售成績不理想,至於「架雞少年」還不錯,可惜版權買給加拿大了,我想老外也是看中青少年市場。

現在中國也在檢討他們的受聽觀眾要向上提升到青少年至成人階層,歐洲方面,原本主要市場擺在6~9歲以及幼兒階段,但受到美國商業模式成功的刺激,也開始轉向青少年以上族群。

青少年動畫劇本不好寫,但國內寫作人才濟濟,應該有人可以寫,而台灣文學家作品雖然好,但娛樂性更重要,像日本的「櫻桃小丸子」那樣,台灣應該也可以做到的,當然,不要忘了,讓角色號呆一點吧!

可以考慮將動畫公司改為「娛樂公司」吧!